大事简报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西二楼

 

学院简报

2017年第一期(总第83期)

发表时间:2017-02-28 作者: 浏览次数:


bt36365最快线路检测

简 报

2017年第一期(总第83期)

学院办公室编印    2017220

欢迎光临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http://seee.hust.edu.cn


编者按:

2017年2月15日,学院在西十二N203召开了主题为“目标导向,全员齐心,全院协同,争创一流电气学科”的学院2017年第二次干部会议。潘垣院士在会上做了关于“以战略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我院学科发展”的专题报告。

2月16日至17日,学校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简称“两代会”)召开,校长丁烈云围绕2016年工作回顾”“2017年工作展望两方面作了《学校工作报告》。 

两个报告对指导学院开展2017年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两个报告印发各位教职工,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各位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负无比光荣的历史使命,为争建世界一流的电气工程学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期简报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一、第四届两代会学校工作报告…………………………丁烈云

二、以战略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我院学科发展…………潘  垣

三、电气学院干部通讯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第四届两代会学校工作报告………………………………01

一、2016年工作回顾

(一)“双一流”建设工作

(二)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

(四)人事人才工作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六)民生工作

(七)管理与服务工作

(八)党建与思政工作

二、2017年工作展望

(一)面临的形势

(二)2017年工作任务

第二部分 以战略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我院学科发展……………11

一、战略思考

二、战略谋划

1、对本科教学实施系统性改革

2、改进研究生教育培养

3、以“重大?前沿”为导向,提升科研上“一流”

4、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新模式

5、加强学术活动,促进学科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6、校友工作

7、编写院史

8、加强战略思维能力的学习

9、专题研讨

归纳

第三部分电气学院干部通讯录……………………………………………20


第一部分

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学校工作报告

校长 丁烈云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为全面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开好局。下面,我从八个方面报告学校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一)“双一流”建设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在全校师生中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研讨“双一流”建设思路,形成了“强基础、上水平、占高峰”的学科布局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部分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确定了“双一流”建设以学科发展为核心,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依目标定任务,按任务配资源。实施七大建设计划,调动院系抓学科促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评促建优化学科结构。根据各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组织44个一级学科参加第四轮学科评估,完成13个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

学科建设成效不断凸显。2016年,我校ESI1%学科新增数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总数达到15个,在大陆高校中排名第八,达历史最好水平,ESI全领域排名提升49位,进步明显。学校在上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列大陆高校第十,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大陆高校8-12区间。与上年比较,在上交大和THE排名榜中的进步尤为明显,如在上交大全球排名提升57位,居第209位。

(二)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立10项教学登峰计划,2016年启动4项。获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5项。44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排名全国高校第四。开设14MOOC课程。新建32门责任教授课程,对194门责任教授课程实施年度评估考核。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颁布实施新的学籍管理细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面向3万多名本科生3万多名本科生实施第二次学情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在学业期望值、学习效果、学校整体满意度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提升。积极发挥本科生教师班主任协同育人作用,已聘任教师班主任993人,副高以上职称占68%。探索建立多样化科学选才机制,本科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启动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2016年立项34门,基本覆盖各专业学位类别。完成最后一批122门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质量评估,建设成果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二等奖。实施“高被引论文登峰计划”,组建10个“学科交叉博士生培养”创新团队,15门交叉学科高水平研究生课程获得立项建设。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盲审,优秀论文比例上升到53.6%。完善推免生接收工作,硕士生生源质量持续向好。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落实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设置有28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20个专业设有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达70%。获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数和总分排名第一。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捧得优胜杯。本科生参加国际、全国和省级竞赛140多个种类,获奖675项,其中国际性竞赛获奖55项、全国性竞赛获奖380项。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0项,排名全国第四。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九,获批经费4.23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三。“质子刀”项目获批立项,国拨经费1.96亿元,是学校首次成功组织承接国家超亿元的重大科研项目。主持千万级项目达20项,是上一年度的3.3倍。全年科研经费22.56亿元,较2015年增长15.87%

以第一完成人和单位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4项。一批咨询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并被有关部门采纳。2016年,我校学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81篇,较2015年增加47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细胞》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48篇。2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总投资超过9亿元。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转化金额突破1亿元。融入国家战略,拓展校地合作,与云南省、天津市滨海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增苏州、鄂州两个地方工研院。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路甬祥等到东莞工研院指导工作,高度赞赏我校服务社会思路。产业集团全年预计合并营业收入65亿元,较2015年增长21%,学校权益资产预计达到23.5亿元,增长8%,实现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以省校、市校共建共管的模式新增6所附属医院暨临床学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根据中央部署开展精准扶贫,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的规划扶贫项目被推选为教育部十大典型项目。

(四)人事人才工作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校院合力,人才队伍建设再上台阶。20人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排名全国高校第七。12人入选“长江学者”计划,居全国第六;其中特聘教授5人,居全国第四。5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居全国第七。8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居全国第八。6人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个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居全国高校首位。“东湖论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和院系主动赴海外招揽人才。2016年新进专任教师214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约占74%,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约占41%。完善博士后的聘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新进站博士后320名,人数和质量大幅提升,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初具规模。

加强对教师发展的支持。继续实施“华中学者”计划,健全人才制度体系,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的良好氛围。共聘任“华中学者”479人,占教师队伍总数的14%。推进“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支持计划”,2016年有20支团队入选。积极做好青年教师“优培计划”,支持教师出国研修和培训。开展人文社科讲席教授和学术导师聘任工作。启动在职专任教师职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培训,将师德师风的规范和要求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加强对外事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强化院系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成立了“东盟研究中心”“中国-蒙古合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与俄罗斯、斯里兰卡的国家行政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设立“一院一校”、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培育、高端外专引智等7大计划,支持院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探索深化校级国际合作新模式,成功举办首届华中科技大学伯明翰大学日。高端引智持续增长,中长期外籍专家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对德合作全面深化,主办和参与了第八届中德教授论坛、中德大学校长论坛等重大交流活动。推进海外学习计划,增加专项基金规模,鼓励院系拓展渠道,900名本科生赴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交流学习,较2015年提高58%

(六)民生工作

努力提高师生福利待遇。提高公积金缴存额度。符合条件的教职工住房补贴全部发放到位。参加大病医疗互助的教职工比例上升到92.6%,学校投入配套资金260万元。提高离退休人员离休金和养老金,发放重阳节等节日慰问金每人1600元。开展两次教职工困难补助,金额近100万元,1000多人次受益。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管理,评选发放各类奖助学金4.03亿元,三助津贴近1.6亿元,勤工助学金620万元,困难补助850万元,减免学费132万元。

积极解决住房问题。通过广泛动员、细致工作,主校区97.1%的周转房住户按市场租金标准签订租赁协议,95栋房屋正在分两批办理“两证”。清理腾退227套历史遗留各类借房,配置71套各类高层次引进人才周转房。按照博士生2人住宿标准改造西四舍、教八舍。

10件实事基本完成。提高教职工体检标准,增加2个体检项目。通过加强建设和管理,校内车辆通行和停放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成并上线运行,校园卡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康园教师小区A区项目用地清场已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已办理,小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校内循环车交由后勤集团统一经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增设通行线路,受到师生好评。完成“三纵两横”道路改造,实现人车分流、管线入地。校园绿化专项规划初稿已经拟定,下一步将在校园绿化委员会、规划专家和师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完成西边体育场改造,师生体育锻炼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2次清理废旧自行车近万辆,确定校园废旧自行车清理长效机制。同济校区地埋式垃圾压缩站基建工程完工,同济校区至宝丰小区道路完成维修和翻新,优化了同济校区校园环境。

(七)管理与服务工作

加强内部管理与民主监督。落实中办发50号文件精神,修订制定差旅费、会议费、科研经费等12项管理办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行院系预算经费打通使用,增强院系经费使用自主权;实行采购与招标工作集中归口管理,降低采购风险;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实现账实相符;开展学校所属企业清理,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健全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实施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建立校长与学生午餐会交流新机制,常态化开展“三问于民”活动。重视和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加强教代会闭会期间民主监督平台建设,提高提案办理质量。

运用“互联网+”改进服务。投入300余万元改善校园网基础条件,校园无线网基本全覆盖。建成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基本实现主要信息系统间的基础数据自动交换。建设网站群平台,10个单位的网站已上线运行。开展第二届工作流程设计与再造竞赛,华中大微校园、网上办事大厅、2244一站式维修等一批改进管理、服务师生的项目开始实施。

(八)党建与思政工作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工作的新要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基本完成二级单位党组织换届,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完成党员组织关系清查和党费补缴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选拨程序,将中央新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加强群团、统战等工作领导,召开第一次妇代会并成立学校妇委会,启动工会、教代会按期换届工作。加强党外干部培养,协助完成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换届等工作。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力度,校领导定期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3次研究思政课建设。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开展各类中国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党旗领航工程”,注重培育和发挥学生党员骨干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争做“六有”大学生。深入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搭建文化育人载体。实施毕业生引领工程,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建设,完善消防安全和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及保密工作,全力保障校园安全和稳定。

回顾2016年,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三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它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英才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落细落实,为学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多、覆盖面还不够大;原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高层次、领军型人才还不够多,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管理服务工作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2017年工作展望

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发展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态势。师生员工热切期盼着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面临的形势

一是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去年12月,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高校改革发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要全面落实高校思政会议精神,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强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重视教材建设和管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完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爱学、好学。

二是“双一流”建设引发高校新一轮激烈竞争。

1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各地围绕对接“双一流”建设,争相启动“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计划”“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等行动计划。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都离不开一流学者。密集出台的各地人才计划,加剧了人才在地区之间流动。我们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掀起了高校新一轮的竞争,让那些在软硬件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方面有竞争力的大学脱颖而出。“双一流”战略正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为了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奠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认真制定好“双一流”建设方案,扎实落实好各项建设任务,特别是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要多渠道争取各方支持,为学校发展集聚各种资源。要发扬学校人才工作传统和优势,既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更要事业留人、平台留人,使人才和学校的事业共同发展。

(二)2017年工作任务

新的一年,我们既要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又要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和具备的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围绕全面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推动“双一流”建设,谋大事抓重点,回应师生关切,破解发展难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努力为学校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2017年工作要点对今年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即将印发。在这里,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面旗帜牢牢地高高地举起来。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本科招生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试行“按院系招生,按‘院系+学科大类’培养”的模式,实行专业“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推进分流机制建立。各院系要主动适应这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切实抓好专业建设和育人质量。以责任教授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高水平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教材管理,完善教材选用规范,严格教材选用流程,落实教材选用责任。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运行保障机制。成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中心,提高教学资源管理效能和教学支撑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课程、强化实践导向等举措,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坚持“学在华中大”的传统,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严”和“实”的教风学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休学创业”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档案和清单。改进职员评聘机制,推动思政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总结“党旗领航工程”十年建设经验,努力培养“六有”大学生。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主渠道。三尺讲台虽小,立德树人责任重大。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改进考评机制,突出激励导向,引导教师立足三尺讲台、投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的建设投入和政策支持,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继续实施教学登峰计划,培育国家级的名师、名课、名教材。推进“海外教学访学计划”,选送100-200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从事教学访学研修。

四是拓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强与国际名校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深化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推进实质性联合办学。积极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联系,推动合作举办国际微电子学院。深化对德合作交流,与德国高校共同筹建“宝隆学院”。继续与法国高校合作,加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建设。持续推进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计划,尽早实现本科生海外交流学习的比例超过10%。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借助国际智力资源,在教学、科研、人才工作中引入国际评估机制。

2.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和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带动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重点抓好重大基地和平台建设,突出特色,保持优势。做好新光电大楼建设管理,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完善开放共享机制,使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按期开工,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建立公共科研平台统一管理、开放运行的新机制,建设促进医科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医学中心。推进转化医学中心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争取国家部委和地方支持,积极申报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抢抓建设机遇,争取高端数控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尽早落户我校。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面向临床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医疗中心。

继续开展“登峰计划”团队的遴选和立项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培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及时跟踪团队研究进展,探索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建设投入取得成效。

积极面向国家2030年重大科技战略任务(“6+9”),组织专人牵头负责,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大数据、健康保障、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以及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策划和布局。

继续实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前沿研究团队支持计划,组织专家研究制定项目指南,超前布局战略性研究方向,与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自由探索。

做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相关工作,开展学科国际诊断性评估,强化以评促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照世界一流标准,抓好重点优势学科建设。院系要认真研究和制定学科建设方案,确定建设重点,以点带面,以重点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学校可以组织校内外专家为院系学科发展把脉会诊。

3.大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民生。大学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一是迎难而上,努力解决东九湖周边土地问题,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环境,维护校园稳定。二是加强公用房管理,盘活现有存量,努力扩大增量,缓解教学科研用房问题。三是创新思路,多渠道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四是增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统筹安排假期工作,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撑。五是深化流程再造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一张表”工程,为师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2016年,校工会继续在师生中开展“问需于民”工作,广泛征求2017年实事建议。经评审组评议和网络投票、职能部门研究论证,学校确定今年重点做好师生关心的10件实事。

一是开工建设室内游泳馆,完善师生体育锻炼设施。

二是扩建校医院,增加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

三是合理规划停车区域,新建改建停车位,规范校园停车。

四是建设师生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能力。

五是升级改造校园路灯照明系统,完善和优化具有校园特色的道路交通标识系统。

六是启动学生公寓社区功能化建设,方便学生学习生活。

七是实施部分公共大楼卫生间改造工程,改善卫生环境。

八是改造紫菘路及部分支路,改善校园交通环境。

九是建设师生学术交流公共空间。

十是医学院实验教学楼统一安装门禁系统,加强安全保障。

10件实事已明确责任单位,将在2017年推进落实。

各位代表、同志们,教代会、工会在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依法治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各级工会在维护教职工权益和服务教职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历次教代会上,代表们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提升了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和广大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新的一年,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将继续密切联系群众,凝聚师生智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为学校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第二部分

以战略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我院学科发展

(2017年2月15日全院干部大会讲稿)

潘  垣

一、战略思考

所谓视野、思维的战略性,意指在空间以全球(当然包含全国)为背景,在时间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全尺度。在如此广阔的多维度上来审视本学科和相关联学科的发展进程和发展前景。首先要重视调查研究常态化,尽可能的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去伪存真。此事可交由专办如“国重”学科办来承担。除了关注相关的科技期刊、报刊以及网络外,还要关注国家的一些政策、报告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梳理、分析和研讨,然后归纳出若干结论。这项工作应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且每年至少要进行不少于2次的总结。最后还要落实到对主要对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分析评估上,特别要将主要对手和我院一并进行竞争态势和综合实力等的对比分析。明确我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到战略态势全局在胸。此项工作每年至少进行1次。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所谓视野、思维的战略性,必须落实到规划的战略意义上,而规划的战略意义又必须体现到对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上,体现到对人类知识创新(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上。

总之,战略上务必要力争主动,切忌陷入战略被动。

二、战略谋划

在上述战略思考的基础上,实施战略谋划。可参考《以“双一流”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我校大发展》一文,结合我院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1、对本科教学实施系统性改革

首先明确本科教学的定位。作为创建“双一流”大学的一流电气学科,当应以打好创新型后备精英人才的科学基础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据此,逐步修订本科教学大纲,提高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深度和广度,增加相应的教学学时,同时实施加权计分制,并逐步修编新的系列教材,原则上今后每10年应更新修订一次,在推进这一变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原教研室的作用。

实施分类施教。本科三年后,根据成绩和个人志愿相结合,划分研究型和卓越型两类,前者按本、硕连读施教,省免毕业设计;后者按卓越工程师、企业家和领导人才施教,可以选修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明确本科教育阶段“教”与“学”的关系,要认清“学”是内因,是第一位的;“教”是外因,是第二位的。外因只有也必须通过内因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鉴于我国当前的独生子女社会特征和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现状,为了提升“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尤为关键。为此,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辅导员体制,方向是将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并提升到高等教育学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把辅导员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为此,应向学校提出作为一项重大教学改革任务,同时下达我院和高教院试点。

2、改进研究生教育培养

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以培养高级精英人才为目标,故关键应放在资格考试(这是国际上通行的规范)和选题上。特别是选题,绝大多数应落实在具有重大成果前景和学院优选的学科方向上。把好选题关,应像重视论文答辩那样,实行规范的开题报告质询答辩。从培养国际精英人才考虑,建议聘请国内外学术造诣深的专家,针对某一前沿科技专题,开展系统性讲座,每年12次,特别可利用假期开展。此外,还可请其他资深专家做有关未来科技动态和社会经济形势的专题报告。

3、以“重大?前沿”为导向,提升科研上“一流”

上下结合,反复研讨,优选一批具有重大成果潜质的学科方向和重大科研课题。优选原则是:

1)国家重大需求(含民口和军口);

2)国际科技前沿,特别是具有颠覆性前景;

3)我院具有明显优势和独特优势而又前景光明的,特别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优势学科。

基于以上原则,初步提出如下备选方向和课题供学院参考:

1100T)以上脉冲强磁场技术及其科学研究;

2)≥60T)脉冲平顶(≥20ms)强磁场下的NMRTHz技术与科学研究;

3)≥40T)超导混合(高温与低温)稳态强磁场下的NMRTHz技术与科学研究;

4)超导电力科学技术;

5)磁约束聚变前沿科学技术;

l基于*********中子源/***新技术/脉冲***

6)等离子体生物医学;

7)西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并网、外送及相关稳定性控制与调峰调度技术;

8)柔性直流电网及相关关键技术;

l超高压/特高压直流断路器

l直流电网相关的继电保护技术

l直流电网相关的稳定性、潮流控制、调峰与调度等技术

l DC/DC变压技术

l直流电网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技术

9)高密、高效、长寿命储能技术;

10)先进电工材料;

11)基于3D打印工艺的电工绝缘新技术;

12)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13)电力电子的模块化、集成化及其应用;

14)先进的伺服电机与步进电机及其系列化;

15)新型特种电机;

l永磁风力发电机及整体充磁再充磁技术

l无刷双馈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l脉冲发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16)先进粒子加速器及其应用;

l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医用质子刀

l工业辐照用电子加速器

17)基于电子加速器的******

18)带电粒子催化人工降雨雪新原理、新技术及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19)基于液电脉冲激波原理的油、气大规模开发新原理与新技术;

20)脉冲电源技术及其**应用;

21)强**********及其控制技术

22)电磁*******及其关键技术;

l*******的毁伤效应、毁伤机理及毁伤数据库

l*******功能的密集******

23)其他电磁新技术与新装备;

4、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新模式

充分利用并发挥当前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体制调整的机遇和基地的作用,大力推进我院成果转化进程。原则上学院只负责技术研发与样机研制,产业化及市场运作由新能源院或承担或帮助解决。在志愿基础上,学院引导组织部分在职和退休教师参与、充实、支援新能源院,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兼具我院“工业院”的作用(隐性)。为此,学院应给予充分重视,并可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

5、加强学术活动,促进学科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建议由院学术委员会领导组织,以学术报告、学术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每月举行1-2次。初期活动以内部交流为主,院外专家报告为辅。制度化后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必获较大收益。

6、建立院校友分会和院董事会,建设院校友数据库,设专人负责管理。

7、编写院史

开展院史素材收集、编写工作。专人负责,聘请退休教师,抓紧时间制订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须知,要乘一些老教师还健在,必须充分重视,提高到抢编院史的高度来认识。

8、加强战略思维能力的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在与对手竞争中力争战略主动的能力。为此,建议选学一些毛选中最重要的论述。

9、院级领导定期组织针对各系、所的专题研讨,明确其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

中央决定建设若干所“双一流”大学,这是难得的新机遇。把握住这一机遇,将我院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电气学科,这既是本届院、系、所班子的重大责任,更是将载入学院史册的无比光荣的使命。
归纳—

治学24字诀

总揽全局   引领方向

坚实基础   激励创新

勇于进取   善于谋划

一、全局

全局系指战略层面。总揽全局就是既要将整个电气学科及其发展进程与未来前景全部纳入视野,又要借鉴吸纳其他相关联学科的成就(如力学、热学、信息等),从而规划整个学科发展蓝图。北大林建华校长有这样一句话:“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许多(大多数)学科是在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演化的,每个学科都需要其他学科支撑,不能离开其他学科而单独发展,……一般来说,学科是相对固定的,但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都常常是综合和跨学科的。……原创成果大多是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结果,只论技术,只在传统学科方向内打转转,是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成果。”请注意,传统学科一定要通过学科交叉和前沿学科来改造来提升才能有大的发展。所以学科之生命在于发展,发展之方向在于交叉,在于前沿化改造。

二、方向

方向就是基于本学科的国家需求,当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及公认的本学科的“老、大、难”问题。这里,以传统电气工程如何发展为题,提出来供讨论。这里先谈常被忽视的认识:关于“网”与“源”的关系,现实中历来有重“网”轻“源”的偏向。但是“网”与“源”的关系其实质是主、从关系,即“网”决定于“源”,而源又决定于“源”的资源禀赋。所以方针应是“网”“源”并举,重塑传统电气学科。

1、“源”

1)可再生能源

l风电机组

l风场、光场广域集群式电厂+信息网(时变电力流+信息流,机理、建模、l调控、优化)

l光热蓄能机组

2)蓄能技术(调峰型、致稳型)

l电化学蓄能(固定式、移动式)

l超导磁蓄能

l脉冲电机惯性蓄能

l淡化与非淡化海水抽水蓄能机组

2、“网”

1)交流电网中的“老、大、难”问题和前沿问题

l弱网架条件下的风电、光电全额并网问题

l选相操控条件下的操作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2)柔性直流电网

l直流电网中的潮流调控

l直流电网中的继电保护

l直流电网中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l直流电网中的电气测量

3)超导电网

3、电力装备

1)先进电工材料及器件

2)电机

l军民融合先进伺服电机与步进电机

l军民融合蓄能脉冲电机

l大型、高效风力发电机

l通用高效高可靠性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

l其他特种电机

3)电器

l直流断路器

l特大容量交流断路器

l直流电力电容器

l基于3D打印技术的绝缘器件

4)军民融合电力电子技术及装备

l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

l电力电子线路集成化、模块化

l电动“汽”车及无人自主系统(无人机、无人舰艇、机器人等)中的智能控制

l智能电网中的控制技术

5)电气量测技术及装备

4、理论与计算

1)多场(电磁场、应力场、温度场、流场)耦合条件下的数值计算与位形设计

2)复杂磁场位形的数值计算及其逆命题

3)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

三、基础

教学是基础之源。《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强调,“双一流建设应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以人才培养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通过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推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根本任务真正落实。”显然,我们的措施应体现在“教”与“学”上。

1、关于“学”

1)改革辅导员制度—职业化?专业化?建立教导系列

2)建立学院—家长通讯信息网

3)思想素质教育系统化、常态化

4)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2、关于“教”

1)本科教育—强基础?强素质?分类施教

按一流标准(MIT、UC伯克利)强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提炼课程中的定律、定理、公式、法则、方法,深入透析,深刻理解其教学表达式的物理含义和物理图像。统计表明,绝大部分发明创新首先是新思想(物理思想或物理图像)的提出,然后才是数字计算和技术设计。

2)研究生教育—重选题?重创新?扩视野

四、创新

要在提高创新意志和科学追求上狠下功夫。下面交流几条创新发力的出发点。

1)经深入分析,前人的方案在科学上根本不可行,或者在技术经济上明显缺乏竞争优势。如:美国的电磁轨道炮方案;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

2)长期以来的“老、大、难”关键技术。如:特大容量交流断路器;大幅度提高石油产贮比。

3)国际竞争中必须攻克的关键技术。如:创世界纪录的102T脉冲强磁场,提出去耦补偿变压器方案以实现出奇制胜。

4)学习引进国外最新成果,自主再创新。如:提出磁阱型氘氘聚变中子源与产氚新技术,在研讨过程中要善于吸取多种意见包括反面意见,不断改进深化之,如包层增殖技术,直接在初始磁体上迭加脉冲压缩场以确保约束位形不畸变。

创新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的脑力活动:逻辑分析、关键点确定、原理运用、科学联想、交叉融合等创新思维的反复运用与最后的归纳总结。

五、进取

进取首先是一个胆与识的建立过程。只有“敢”字当头,敢于挑战,也敢于应战,才能有所进取。基本原则是,科学原理不可违,技术挑战敢担当,面对高手不畏惧。在策略上,善于采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战略战术,则必能以特、强、新的优势,出奇制胜。如:我院策划的“天水计划”和积极参与的南网160kv直流断路器的竞标之争。两次均力克强大竞争对手而夺标。

六、谋划

1、习总书记说:“打铁还须自身硬”。电气学院必须发扬团结、和谐的老传统,以“五湖四海”之精神凝聚全院教职员工。但政策上务必高度重视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消融一切消极因素。成都武侯祠有幅名对联“宜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这里面就包含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如何调动?如何消融?靠政策,政策是导向,政策是效力。如:推行特聘研究员和特聘副研究员制度,必将极大地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推行空岗保职称制度必将消融许多遗留的人事难题,同时又能化解所带来的消极因素。

2、规划是谋划的重点。院、系、所一定要制定学科规划,一年一修订。不仅要重视谋划,还要善于借力,尤其要充分发挥院友、校友的外援作用。如:智能电网专项中的2?2项目,正是巧借院友之力,成果获得了项目首席专家的地位,应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总之,如果我们能以战略的思维、战略的视野,总揽全局,引领方向,坚实基础,激励创新,勇于进取,善于谋划,我们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战略目标。

附:电工前沿新技术及应用

1、强磁场技术与科学

2、军民融合加速器技术

3、军民融合脉冲功率技术

4、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技术

5、等离子体生物医学技术与科学

6、电磁************

7、带电粒子催化人工降雨/雪(天水计划)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8、超导电力电工技术

9、基于高低温混合超导强磁场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0、基于高低温混合超导强磁场的大功率太赫兹波源

11、基于脉冲平顶强磁场的重复脉冲太赫兹波源

12、基于脉冲平顶强磁场的核磁共振探测技术